智能制造管理体系是一种现代化的制造管理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对智能制造管理体系的详细介绍:
- 设备层:也称为物理感知层,由传感器、智能仪表、机器、装置等组成,如工业相机、RFID 读写器、振动传感器等。它们负责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理数据,为上层系统提供基础信息。
- 单元层:即控制执行层,主要实现企业内信息处理以及对物理流程的监测和控制。它由控制中枢(如工业 PLC)、执行机构(如机械臂、AGV)、感知网络(如温湿度传感器阵列)和通信模块(如 5G 工业网关)等智能单元组成,负责实时决策和执行具体的生产操作。
- 车间层:属于运营管理层,面向工厂或车间的生产管理。通过 ERP 系统下发生产计划到 MES,MES 再对设备集群进行调度指令,同时实现质量管控等功能。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孪生车间建模、自适应生产排程算法、能耗智能优化系统等。
- 企业层:作为战略决策层,面向企业经营管理。通过智能决策矩阵中的 ERP(资源计划)、PLM(产品全生命周期)、CRM(客户关系分析)等系统,进行年度产能规划、新品研发决策、市场策略制定等。
- 协同层:为生态互联层,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互联和共享,以及跨企业间的业务协同,包括订单协同、设计协同、物流协同、服务协同等,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块链、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
- 感知层技术:如 IoT 传感、机器视觉等,用于采集生产现场的各种数据,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感知。
- 网络层技术:包括 5G 专网、TSN 时间敏感网络等,确保数据在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的快速、稳定传输。
- 平台层技术:有工业 PaaS、数字孪生平台等,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建模,为生产决策提供支持,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对物理生产过程的虚拟映射和优化。
- ERP 系统:企业的中枢大脑,负责统筹管理企业的人、财、物、订单、库存、生产等资源,实现业务数据的整合和自动化运作,帮助企业进行财务决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管理供应商和库存等。
- MES 系统:是生产车间的核心管理系统,让生产更透明、更高效、更可追溯。其功能包括生产计划调度、设备管理、质量管理、数据采集、工艺管理等,能够实时监控生产进度,优化生产计划,降低生产成本。
- WMS 系统:专门管理仓库运营,使货物的存储、拣选、配送更精准、更高效,具备库存管理、仓位优化、智能拣货、盘点管理、物流对接等功能。
- SCM 系统:负责供应链全流程的协调和优化,确保原材料采购、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等环节高效运作,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优化、物流跟踪、订单履行等功能。
- PLM 系统:用于管理产品从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维护整个生命周期的数据,包括产品数据管理、研发项目管理、版本控制等功能,可提高研发效率,确保数据一致性,加快产品上市。
企业通常从设备数字化改造、5G 网络部署等基础建设开始,逐步进行数据中台建设、数字孪生系统构建、AI 质检平台搭建等工作,通过系统集成,最终实现智能工厂建设,提升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
-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系统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协同,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降低成本:精准的生产计划和资源调度,可减少库存积压、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同时,设备的远程监控和预测性维护,能降低设备故障率和维修成本。
- 提升企业竞争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提高客户满意度,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 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型转变,促进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